目录
文化研究
中国古代“知行合一”政治文化思想的当代价值曾超;1-2+15
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非遗文创产品开发设计探析——以佛山木版年画非遗文创产品为例刘婷;3-7
哲学·历史
浅议梁漱溟道家思想赵海蔚;8-9
《利维坦》的悖论研究孙晓尧;10-12
柏拉图“节制”与其他“三主德”的关系论析张蕴睿;13-15
大卫·哈维城市空间理论研究述论刘昊;16-17
《金承安五年赠宣武将军张诚墓志铭》考释张洪玲;18-20
清代四川彝族地区儒学教育的差异及成因研究罗娅;21-23
古代文学研究
1949—2020年李贽文论研究综述刘亚娟;24-27
略论庄子美学思想中的“真”任重;28-29+51
论辛弃疾之词的“变”与“不变”宋博;30-31
试论《倩女离魂》的悲剧意蕴臧增梅;32-33
《论语新注新译》的注释方法创新及其学术史意义张中宇;34-36
略论梁启超的《和文汉读法》(卢本)陈荣;37-38
《论语》“文质彬彬”研究综述马晓玥;39-42
《文心雕龙·镕裁》知网论文研究综述高彬倩;43-44
《三言》中士妓交往与商妓交往之比较研究田慧;45-46
现当代文学研究
胡乔木公务文书研究综述张佳佳;47-48
民族志化的小说特征及其文化人类学价值探析——以小说《白子》为例胡婷婷;49-51
外国文学研究
布宁和纳博科夫的文学较量杜荣;焦智慧;52-55
母爱的救赎:《妈妈走了》中的女性身份认同张涛琪;56-57
近代英人旅华游记的历史地理内容和价值探析——以托马斯·布莱基斯顿《江行五月》为代表曾维英;58-60
桑德堡诗歌中的超验主义思想姜一鸣;61-62
语言学研究
语言安全视角下的华语竞争力研究郭光明;邱玉婷;63-65
苏珊·巴斯内特的翻译论及其翻译贡献徐继菊;杨柳;66-67
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研究——以《浮生六记》林语堂译本为例闫冰;68-69
图式理论视域下湖南花鼓戏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——以《刘海砍樵》为例安晓通;陈楼云;70-72
桐城方言的正反疑问句研究方婷;73-74+77
汉维谚语中动物词的象征意义研究苏比努尔·吐尔逊;75-77
英汉语言中的“春夏秋冬”隐喻对比分析贾慧敏;78-80
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研究——以《格丹格言》为例陈秋如;李虎;81-82
石门方言中的粘合式程度补语研究李彬彬;83-84+98
疑问代词“几”和“多少”辨析郑子怡;85-86
秦安方言谚语分析靳向;87-89
高等教育
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校日语学科人才培养研究刘畅;90-91
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文慧;92-93
体裁差异对二语写作过程在线自我修改的影响汤梦诗;94-95
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线上教学实践设计——以写作为例赵仕君;侯丽娟;杜青青;96-98
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大学英语课堂探究朱小林;王子群;99-100
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浅析李海鹏;101-103
“项目化、训练式”教学模式改革研究——以大学法语课程实践教学为例王诣理;104-105
高校资助育人背景下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唐丹;司伟;陶丽丽;高明爽;106-107+116
“三全育人”背景下本科生“学业导师制”运行困境及优化措施——以安徽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为例刘世杰;108-109
全方位育人视域下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研究刘雪;于大勇;漆学鹏;110-111
机械类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教学模式探索黄磊;112-113
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——以淮北师范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为例高轩;114-116
“一带一路”新形势下民办院校俄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王元英;117-118
学科融合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——以广播电视学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李娜;邱月;金丽红;119-120
我国语料库日语写作研究现状——基于中国知网期刊(2011—2020)的统计分析康艳梅;121-123
区域经济转型背景下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优化研究——以黑龙江省为例庞金铭;124-125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演变武美然;李晓虹;126-127
高等艺术院校戏曲教育中的京剧程派剧目课教学研究王琢珏;128-130
职业教育
“双高计划”背景下高职院校公共英语的功能定位和实现路径赵雨;131-132
关联规则算法在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分析中的应用郑秀月;133-134+138
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教学策略初探计娟;135-138
高职院校学生创业难的对策探究王俊萍;139-140
高职基础护理技术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毛海英;141-142+153
文化育人视域下职业院校非遗传承路径探索——以广西“壮锦”为例唐丽媛;143-144
关于高职美术教育中素描教学的优化对策探讨林茜;145-146
服装设计专业深化“产教融合”的探索研究——海丝产业背景下的高等职业院校胡俊杰;147-149
教育学·心理学
技师学院学生上课睡觉现象的调查研究朱文来;150-153
校本课程开发研究20年回顾、反思与展望杨朦;154-155
高校辅导员运用体育运动干预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贾俊飞;孟雅婷;156-157
新时代背景下高校“医校合作,校校联动”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丁爱芹;范祥科;158-161
思政教育
高职院校教工党支部组织生活开展背景及现状研究廖嵘;任沁;162-163
中职学校班主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冯慧;164-165
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意义、原则与路径蒋娇娇;黄晓妹;166-169
新时代高校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构建研究张桓;吴晨;170-171
“三全育人”视角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方敏;172-174
公安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初探何敏;肖莹;吴招弟;175-177
“微时代”语境下高校思政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汪立恒;178-179
新时代背景下个性化思政课程探究林榕;180-181
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研究蔡慧;包有或;182-184
慕课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创新的反思张改萍;185-186
基础教育
基于项目的多学科融合课程设计探索与实践——以风筝飞行探秘课程为例陈蓉;187-188
幼儿园小班师幼互动探索邢薷匀;189-190
学校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探析殷晴乐;191-192+233
核心素养框架下的音标法初中英语语音教学孟莹;吴瑞;193-195
运用信息化助力孤独症学生扩大性替代沟通康复个训杨磊;196-198
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杨志宏;199-200
经济·法律·社会
三大旅游板块背景下山西传统村落民宿产品开发策略研究孙亚芳;201-202
IPTV限时回看服务著作权侵权问题研究魏芳;203-204
产业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杨迎;205-206
论监督过失理论在我国刑法中的适用于文龙;陈雅丽;207-210
离职后竞业限制条款效力研究——兼评劳动合同法第23条郭孝洁;211-212
我国非婚同居制度的走向探析彭雨婷;213-214
认罪认罚制度下值班律师的有效辩护问题研究汪志纯;215-216
环境刑事立法的修正探析白玉环;217-220
农村金融扶贫法律问题研究——以广西玉林市博白县为例黄子殷;221-222
多元化旅游纠纷化解机制的构建马子婷;223-224
社会融入视角下“老漂族”精神养老的困境研究——基于福州Y社区的访谈朱萍;225-227
在日工作中国人的社会网络研究尹玉洋;李东辉;228-230
艺术·传媒
侗族大歌的演唱转型:从村寨走向舞台罗雪;231-233
中国传统文化对影视创作的影响——以《大鱼海棠》为例沈恬静;刘燕;234-235
论晚明书籍的设计与审美——以《诗馀画谱》为例魏亮亮;236-237
论科学技术进步对信息传播发展的影响王琨;238-240
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若水;2
《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》征稿启事241